今年4月,浙江省召开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提出要“加快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其中,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浙江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牵引性抓手。围绕“一号改革工程”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直以来被民间称作“营商环境优等生”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如何闯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江路径”?我们获悉,高新区(滨江)要率先在政务服务领域导入“用户思维”概念了。近年来,“用户思维”这一概念有所升温,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针对其个性化的需求,来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立足“用户思维”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高新区(滨江)要破什么题、又将闯出辨识度?且来剖析。
借增值化改革破解空间难题高新区(滨江)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向“深水区”进发,就是要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之于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就是要在优化提升基本政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功能,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项目、政策、人才等集成服务,构建为企服务新生态。这场变革性重塑,背后有何深意?翻开今年6月浙江省委改革办印发的《关于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关键词——民营经济。即以增值服务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收益,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新区(滨江),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甚至更多。有这样一组数据,高新区(滨江)共有民营企业9.3万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8.16%。以“用户思维”服务企业、顶格升级政务环境,恰好契合着浙江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的需求导向——立足企业视角,前移服务关口,主动感知回应需求,从“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要什么、给什么”,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前期已实现数字经济“一次爆发”的高新区(滨江),正处于探索数字经济“二次爆发”支点的关口期。“从能级跃升看,高新区(滨江)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土地空间。”高新区(滨江)党委主要负责人认为。为什么这么说?摊开地图,高新区(滨江)在浙江所有县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小,面积仅为72.2平方千米,光钱塘江水域就占去15.7%,产业发展空间可谓十分有限。虽说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高新区(滨江)却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2.8%的GDP总量,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更令外界惊叹的是,高新区(滨江)用了27年时间跑出72家上市公司,从而实现“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有人盘点,这个速度比深圳南山的29年还要快。“螺蛳壳里做道场”,既收获了亩均效益,也伴随着“生长之问”。对于此,政务服务窗口单位的前端感知最为敏锐。“高新区(滨江)始终秉持的是“小政府、大服务”理念,我们以扁平高效的体制机制服务着10万家经营主体、90万管理人口。”高新区(滨江)审管办党组成员、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蒋海锋告诉我们,“前不久,我们对整个政务大厅的全年业务量做了梳理,发现线上线下加起来有200多万件。”面对庞大的经营主体总量,企业个性化的诉求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回应。“这么多的业务统筹在同一个政务大厅内进行办理,对于窗口专员来说,业务浓度其实非常饱和的。”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顶格升级政务环境,或许能解这一道题。眼下,高新区(滨江)正在全域打造一核多点全覆盖的“1+6+X”服务矩阵。
从“去大厅办事”,到“在楼宇内办事”过去各地所建设的政务服务大厅,共性特点是邀请各业务部门入驻同一空间,解决企业“跑多次”“多头跑” 的问题。这样一来,办结效率有所提升。然而从“用户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如此多的企业人员、个人在同一空间进行办理全量事项,排队时间免不了要拉长,获得感也会跟着打折扣。高新区(滨江)正在改写这一局面。位于泰安路上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即“1+6+X”服务矩阵中的“1”,是高新区(滨江)构建政务服务集成式载体的标志性成果。当前,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很多都是科创型,除了办理证照等基本政务服务需求外,对于金融等要素更为迫切。这家企业综合服务中致力于心围绕企业全生命发展周期需求,为产业链增补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
专员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内提供增值服务以项目服务专区为例,其中已入驻投资项目“三级代办”服务团队,串联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大阶段业务办理事项。仅需13个工作日,企业就可在该工作室内完成从土地摘牌,到完成施工审批备案手续开展作业,审批时限相比以往节省了75%。今年以来,这个团队已完成重点代办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额为77.18亿元。包括项目服务专区在内,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涵盖人才、商事、开放、共富等5个服务专区,还设有政策、法治、科创、金融、兜底5个服务专席。从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圆点向四周辐射,高新区(滨江)正向基层延展政务服务触角,打造“1+6+X”服务矩阵,逐步形成链接全区所有产业园(楼宇)的基层政务增值化服务群。那么何为“6+X”?“6”,指的是自贸大厦人才?企业服务站,江北科技园服务站,4个已有的产业发展服务中心;“X”,则代表全域产业社区、暖企小站等,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质——由存量空间改建而来,嵌入进产业园区、楼宇……拿即将揭开面纱的人才?企业服务站来说,它将为企业集中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受理企业开办、准入准营、项目开工建设等10大一类事涉及的基本服务事项。最理想的效果是,今后,企业人员其实不需要舍近求远去泰安路上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不出大厦楼宇就能办理事项。
理顺改革的底层逻辑,“请用户来打分”高新区(滨江)人才?企业服务站效果图除了在全域延展政务服务载体,更为关键的是,从打分机制的角度导入“用户思维”概念。我们了解到,高新区(滨江)正在探索一套《政务服务增值能力指数》,1.0版本已具雏形。《指数》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可以形象地把政务服务的打分者,也就是企业和个人,比作‘用户’。”高新区(滨江)审管办主要负责人解释,“我们并不是以工作方案的形式去设计这套指数,而是从企业获得感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一套政务服务增值化工作打分体系。”《指数》将从哪些维度来打分?其中就包括,各部门能否聚焦企业经营发展和产业链提升需求,再进一步大胆探索,跑出更多具有高新辨识度的滨江举措?再者,针对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首席服务专员”能够积极给予回复、处理、跟踪直至解决为止?目前,全流程问题闭环处置、常态化会商协调、线上线下融合等指标均已纳入《指数》的考评范围,它将倒逼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乃至整个“1+6+X”服务矩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指数》处处体现出治理者换位思考的自觉性。对于“国际滨”来说,迈向“世界领先”,营商环境的先行先成至关重要。以《指数》为代表,高新区(滨江)正在理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底层逻辑,以支撑保障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我们希望,到2024年,高新区(滨江)的‘无感监测营商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序列,为杭州市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提供滨江力量。”高新区(滨江)审管办主要负责人表示。其实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一直秉持着“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三到”服务理念,简而言之,这或许就是早期“用户思维”导入政务服务领域的体现。“在2018年,高新区(滨江)就在市民之家开出了未办成兜底窗口。”高新区(滨江)审管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洪丽娜介绍,在当年,来到高新区(滨江)的未办成兜底窗口,专员可以将大部分业务窗口的政策进行集中解释,并协调开展多项业务的办理,从而最大限度缩短办事时间和流程。除此之外,若遇到紧急事项,或者一回办不了的事,兜底窗口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时间来到2022年,高新区(滨江)开出了全区首家“创新创业陪跑工作室”,由区审管办、发改局、住建局、规划资源分局牵头,采用“前后台轮岗制”的方式,串联起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大阶段业务办理事项,实现了极简审批。政务环境的优越性,助力高新区(滨江)实现了数字经济“一次爆发”。数据是有力印证,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723亿元,增长3.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78.9%,总量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一。 早期的“用户思维”理念,持续对人才、项目、企业持续产生强大的磁吸力。近期,我们拿到这样一份数据——在高新区(滨江),连续14年迭代实施的人才创业扶持“5050计划”,已累计引进1050个科技创业项目,其中光上市公司就跑出8家,(准)独角兽企业也有38家。“用户思维”,还在接续。当前,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线上平台依旧相对分散,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在政策兑付时,入口查找起来多有不便,如何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对于此,高新区(滨江)正在谋划“滨好办”人才?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汇集全量办理端口和资源入口,实现为企服务从“一个口子”进。再举个例子,高新区(滨江)目前有可供出租的楼宇(园区)265个,能否让楼宇成为助企服务的最小单元?今年9月份,聚光中心内的暖企小站(Bin-Hub)开始试运营了。除了提供会议会务服务、法律咨询、人才中介、金融创投、党建党群活动等服务,这家小站还将不定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企业论坛等服务。接下来,高新区(滨江)还将继续在全域建设暖企小站,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有条件创建的产业园区愿建尽建……加快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滨江路径”,“国际滨”,正在以超前概念谋划举措,推动营商环境跃向世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