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照料 用爱陪伴 三代“天使”守护“老小孩”

2023-05-13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老年病科护士是相对特殊的,因为他们照顾着一群“老小孩”,需要更娴熟的技术和更多的耐心。长时间相处,让他们把护理老人当成陪伴,而这也成为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方慧:二十五载坚守一线

51岁的方慧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

25年来,她的很多徒弟都当上了各个科室的护士长,但方慧依旧无怨无悔坚守在老年医学科一线。

1998年,方慧到当时的干部科病房时,只有20多个病人,且都是慢性病。方慧和同事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之后,会和老人唠唠家常,还会一起看电视、唱歌。方慧记得,那时挂点滴的瓶子还是玻璃瓶,针筒用完要回收消毒再利用,记录病历和护理记录的都是纸质版,写完一本换一本。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病人越来越多,病种日益多样化。医院干部科也换称为老年医学科,这里的许多老人不仅有基础病,还有并发症。护士们一个人要照顾10来个病人,还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工作压力不小。

作为老年医学科里年纪最长、资历最深的医护人员,方慧是许多年轻护士眼中的“老大姐”,也是新来科室医生的“引导员”。只要年轻人在工作中遇到不熟悉的事、不了解的病人,都会向方慧请教。心直口快的方慧总会不厌其烦地给出建议,有时还会亲自上手给年轻人“打个样”。

几十年来,方慧迎来送往无数老年病患,和不少病人成了忘年交。直到今天,她还一直想念一位104岁时去世的老同志。“我和他在病房相处10多年,我姓方,可他一直喜欢叫我‘圆圆’。现在,这样的昵称再也听不到了。”

张晓平:陪伴的意义大于治疗

37岁的张晓平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老年病科、干部科护士长。

从2016年调任老年病科护士长以来,病房里的老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张晓平却一直守着不同的他们度过7个年头。“某种程度而言,陪伴的意义大于治疗。”

病房里,患者平均年龄超过90岁。其中,有离退休老同志,他们常和张晓平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那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老人,他们见证新中国成立,参与改革开放,与时代共奋进,老人每每讲到动情处,都让张晓平感动不已。

年龄越大,机体功能退变越明显,病情变化快。病房中有的老人前一天还谈笑风生,第二天病情加重,甚至突然离世。张晓平说,除了承受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也很大。

在老年科,有个不成文的工作守则“三走进”,即走进病房,走进病床,走进心房。护理老人时,张晓平会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手,并询问“今天开心吗?”“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时间一长,“老小孩”们对张晓平依赖越来越深。

去年冬天,94岁的李爷爷因病情加重需送ICU,老人坚决不去,家人劝说无果。张晓平和老人说:“我每天都去看你,过几天就把你接回来。”老人信任张晓平,点头同意了。此后,张晓平每天到ICU,拉着老人的手和他聊天,老人虽不能言语,但都会做出积极回应。一周不到,老人回到老年病科,他见到张晓平第一句话是:“我这条命是留着来看你的。”张晓平瞬间红了眼眶。

张晓平认为,护士连接着医生与病患、医生与病患家属以及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多重关系。虽事务繁杂,但只要发于心、用尽爱,就能让这份工作无愧于心。

胡敏琪:不是亲人似是亲人

27岁的胡敏琪是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

“老人不想被当病人一样对待,我也愿意以孙辈的姿态与他们相处。”90后的胡敏琪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专业,在急诊、肛肠外科、康复科等轮岗两年后,2020年来到老年医学科,而这里的病人有的已经在医院里待了六七年。

胡敏琪说,与自家祖辈相处时,她会直接表达想法,而与病房里的老人交流,则需要更多耐心,尤其涉及到病情时,措词要更为严谨。有些老人走路困难,但从思维上认为自己仍具备良好自理能力状态,因此会拒绝护士搀扶。遇到这类情况,胡敏琪会想各种方式劝说,并让患者意识到真实的情况。

更多的老年人因为长期住院,会产生不良情绪,胡敏琪在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有空就和老人聊聊天。

“说是聊天,其实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老年人太需要陪伴了。”在长时间相处中,有些老人已把胡敏琪当作自家孙辈。一位老人不久前突发心脏病去世,胡敏琪说起他,声音有些哽咽,“老爷爷心脏不好,可他很坚强,总会和我开玩笑。”

胡敏琪说,和病人的相处让她觉得“不是亲人似是亲人”。

“会一直做这一行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胡敏琪回答,她一直记得毕业时念诵的誓词——我宣誓:遵守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像南丁格尔那样,以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以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