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的创新动力从哪里来?集体合同明确:按贡献大小进行奖赏

2024-07-1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我们研发团队花2年多时间研制出了‘环网柜双工位二共箱不锈钢气箱自动化焊接变位器’项目。按照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规定,我们团队拿到了23万元奖励金。”6月18日,江苏洛凯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凯股份)工具车间主任徐澄铭自豪地说。

徐澄铭主持的这项技术攻关项目,使公司环网柜产品实现一次装夹双面焊接,不仅焊缝整齐划一、美观精致,而且作业效率比人工焊接提高了4倍。洛凯股份2021年试生产该环网柜时,一天只能制作10台;经过工艺改良,2022年,年产量就达7500台,2023年更是高达8000余台,仅该产品每年就增加产值3200多万元。徐澄铭说:“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使公司产量上升,一线员工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真正实现了技多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技多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源自该公司实施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2010年,徐澄铭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洛凯股份,在工具车间做一线操作工。每天除了完成核定的工作量,他还喜欢琢磨产线工艺。“一线操作工大多是计件制,干多少拿多少。产量质量上不去,要想多拿钱是不可能的。”徐澄铭说,公司的工作环境、成长环境和发展环境都很友好,只要敢闯敢试敢作为,就有成长发展的空间。作为年轻人,他总想在岗位上干出点成绩来。凭着这股钻研的劲头,他参与了20多项研发项目,也从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生产管理员、车间主任。

洛凯股份钣金事业部经理王玮,也是大家公认的“技改王”。王玮说:“我在中国石油大学学的就是材料成型,与现在的岗位很匹配。尽管加工的产品不同,但技术原理是相通的,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实现再创新再创造。”仅2023年,王玮就带队完成公司级研发项目3项,小改革小发明项目数十项。

职工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洛凯股份副总经理黄华认为是“按贡献大小进行奖赏”。“这一创新机制的建立,得益于‘产改’的实施。”黄华说,创新驱动点燃企业发展新引擎。洛凯股份2019年被列入省级“产改”试点单位,2021年公司工会向行政方提出了“一人多技能奖励方案”和“超利润分成方案”,要求建立“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机制,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了达到互利共赢,公司行政方同意坐下来一起协商。“协商前后花了几个月时间,最后确定了薪酬激励改革方案,拿出公司年度利润超额部分的50%,向员工发放奖金。”黄华说。

洛凯股份实施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以“两线并行”方式操作,一是“年度超额利润激励”机制,为避免当年度非常规因素导致利润的暴增或暴减,奖金按照整体2年分期支付的方法进行激励;二是“一人多技能奖励”机制,按掌握多少技能来发放津贴。如通过4个以上技能考核的,日津贴10元,年津贴3000元;通过2—4个技能考核的,日津贴分别为3元、5元、8元,年津贴分别为900元、1500元、2400元。此外,对应工种也有日津贴与年津贴标准,如获得钳工技师、CNC技师的职工,日津贴20元,年津贴5920元等。该公司通过制度鼓励一线员工多学技能多学本领,促进全员整体素质向“上”而行,技能向“新”而跨,产品质量逐“质”前行,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双向奔赴”。

洛凯股份是我市推进实施“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总工会了解到,5年多来,全市已在252家企业试点推行“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覆盖一线职工15.19万名,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78亿元。该做法不仅被写入《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还被省委、省政府写入《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并多次在全国总工会有关会议和全国集体协商工作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予以推广,形成了“产改”的“常州样本”。

(记者 唐秋冰 通讯员 常工宣 冯国连 胡平摄)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